Tuesday, October 04, 2005

經濟脈搏﹕別指望奇跡來拯救美國的債務重擔了(9/30/05 WSJ)

經濟脈搏--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絡版
2005年09月29日20:40
***
別指望奇跡來拯救美國的債務重擔了
在科幻電影里﹐沒有什麼強大到人類不能克服的障礙。具有卓越才能而且意志堅定的科學家們總能在小行星撞上地球前找到辦法避開它。
而在現實生活里﹐有些問題因為太可怕了﹐人們甚至不願想起﹐直到災難臨頭。
眼下我們就有一個讓人痛心的例子──新奧爾良﹐它被沖垮的防洪墻和臨時防洪堤。另一個例子就是美國不斷攀高的外債。
就在二十年前﹐美國還是一個債權國﹐現在﹐它卻欠下別的國家高達2.5萬億美元的債務(用外國人在美國的資產減去美國在國外擁有的資產)。今年美國的新增外債額將達到相當於商品和服務總產出6%的水平﹐這個數字是有案可查的過去135年時間里從未有過的。

這對美國來說並不是什麼困難﹐也不會對全球經濟有任何明顯的干擾。不過﹐幾乎沒有任何知名的經濟學家﹑財政部長或者央行官員認為﹐美國可以永遠不停地借下去﹑越借越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日前措辭委婉地表示﹐雖然這種溫和的狀態尚可持續一段時間﹐但不會永遠繼續下去﹔至於好日子何時會到頭......最好還是別去以身試法了。
必須採取措施割斷美國對亞洲和歐洲人的儲蓄資金日甚一日的依賴﹐但這些措施無論對借債人還是放貸人都不討好。(想想吧﹐如果讓美國提高稅收或要求中國進一步大幅上調人民幣匯率會怎樣?)曾有人危言聳聽地預言﹐減少依賴將導致美元發生5級颶風般的崩潰﹐並由此引發經濟衰退﹔同時﹐外國人對美國債券的興趣也將盪然無存。不過﹐目前來看這些預言尚未兌現。政治家和金融市場未免對此有些沾沾自喜並拒絕納諫。也許﹐一切都會自行順利平息﹔也許不會。
問題在於﹐美國人花的比掙的多﹐用於投資的比自己攢下的多﹐消費的比生產的多﹐而且多得多。而世界其他國家剛好相反﹐他們將多餘的產品出口到美國﹐並把多餘的錢投到美國。就連有充分理由將錢化在國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中國﹐也把結餘下來的錢送到美國。正因為有了這些錢﹐美國人才得以享受低息抵押貸款。但是﹐好事不會永遠繼續下去。
這種局面潛在的風險是﹐一旦世界經濟失衡﹐必然要採取措施恢復平衡。即使那些覺得大好局面未必就會結束的人也對今天的趨勢感到擔憂。最近剛剛卸去白宮首席經濟學家身份的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格利高里.曼昆(Gregory Mankiw)預言﹐這個問題會以相對溫和的方式解決。
不過他還說﹐對外國儲蓄的依賴意味著美國人的未來不會那麼富庶。外國人以後要麼會決定將更多的錢留在身邊──迫使美國人減少推動未來財富增長所必需的投資﹔要麼就會繼續借錢給美國人﹐並要求分享更多回報。
政府統計資料也發出了警告聲。多年來﹐美國人從自己擁有的國外工廠﹑房地產﹑股票﹑債券和銀行帳戶上得到的回報要高於外國人在美國擁有的資產的回報﹐而他們的投資規模實際上比美國人的海外投資更大。美國彷彿就像是全世界人民投資的貨幣市場基金﹐只提供安全但偏低的回報。去年﹐美國的海外投資淨收益是360億美元。但淨收益規模正在收縮﹐主要是因為外國人在美國已經沉積了太多的錢。今年第二季度美國的海外投資淨收益降到了10億美元。
華盛頓智囊機構全球發展研究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及國際經濟研究院(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威廉.克萊恩(William Cline)最近要給他的新書《債務大國美利堅》(The United States as a Debtor Nation)挑選封面。他想到的圖案是:一座山坡﹐一邊是螞蟻往上爬﹐另一邊是蚱蜢往下跳。這來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le)里的一則故事。但這個方案最後被他否決了。他說﹐人們會以為那些是(能導致“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白蟻﹐這不是他的本意。真可惜﹐那本來應該是個不錯的封面。
有什麼解決辦法嗎?是的﹐不過需要其他國家的經濟比美國增長得更快﹐這樣他們才能消費更多自己的產品﹐消化更多的自有儲蓄。美元走軟和人民幣走強也會有所幫助。如果其他國家不加快腳步﹐美國就注定要遇到:利率上升﹑股市或債市下降﹑房地產熱降溫﹐或者增加稅收。這些將導致美國經濟放緩﹐進而削弱它對外國產品和儲蓄的需求。
我們有過這種經歷﹐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只是還不清楚何時發生﹑會到什麼程度。八十年代末﹐美國的經濟增長大大超過其他國家﹐美元走強使進口商品相對低廉﹐預算赤字進一步加大﹐美國的外債也緊跟著急劇攀升。然後﹐就是美元暴跌﹐股市崩盤﹐經濟衰退﹐遏制了美國人對進口商品的需求。
Barclays Capital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肯特(Laurence Kantor)提醒我們﹐當時是東﹑西德出人意料地實現統一才阻止了全球經濟走向更深層次的衰退──統一促使德國政府轉向了特徵不甚明顯的積極財政政策。這不啻是一個奇跡。
但是﹐如果指望奇跡重演﹐那可就笨到家了。


閱讀以上事件的詳細報導﹐請參閱:
http://chinese.wsj.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